2011-04-19

977342 洪韻雅 -Afterthought to Glenn Murcutt Exhibition

 
 
   剛開始看展時其實對於展出內容不太有興趣,因為我個人對於設計概念發展到實踐 或是能提供不同看待事情觀點的综合性展覽比較感興趣,此次展覽不僅針對單一建築師,作品皆針對相同概念去設計,欲強調Glenn Murcutt對於建築及大自然的理念。重點是回應大自然環境這類議題經常被提出討論,單一建築師與單一設計態度似乎不太能滿足我的胃口。
 
但畢竟是個得過普立茲克獎的建築師,對於被如此氾濫討論的議題必有其獨特見解。
 
建築作品是被發現出來的,而不是設計出來的
創造的過程是一條探索之旅。
手在心智還沒領會之前,就已經找到解答。
對我而言,蓋出來的建築物要能
回應光線、空氣律動、未來及舒適的需求。
建築物就像樂器一樣,為作曲家索譜出的聲響和音調發聲。
但我不是作曲家,大自然才是作曲家。
大地的光和聲早就存在了,我只是製造一個工具,
讓人們得以接收大自然的禮讚。
                                 Glenn Murcutt
 
         Murcutt 點醒了我,對於回應大自然對應到建築操作上,我們似乎有著根本上的錯誤認知。我們以為自己是作曲家,運用設計導入風、控制光線,預想著可能的行徑路線,想要一切在掌控之中。這可以類比到老師對於天才學生的教學上,我們是老師,認為我們所規劃的教學方式是對學生好的,希望他照著我們想像中的模式走,但我們忘了他是天才,那些套用在一般邏輯合理的方式不會是最適合他的,老師只扮演引導的作用,最好是不給予任何限制,讓他可以盡情發揮得到預期不到的完美成果。自然可貴之處在於它的高變化性,建築在滿足人的需求同時必須給予大自然介入的彈性,彈性給的越大效果當然越好,最重要是如何在兩者間取得平衡,便是建築師要面對的課題。
 
      這論點微妙之處就在於其實踐方法只可意會,不可言說,根據不同國家、不同基地造成操作手法上的不同,一切會根據建築師的體會及發現去做設計,所以當你沒有親身去過基地,和 Murcutt 有相同體會時,你不會知道他的設計依據在哪,而這些也不會是可以清楚說明白的一件事,因為感覺是透過身體感受得到的結論,所以以視覺及聽覺為主的展覽方式似乎無法體會Murcutt設計微妙之處,而且就展覽本身而言,也無法完整重現建築作品,如何展現建築的感覺便是此次展覽規劃的重點。
 
   透過視覺敏銳度高的攝影師Anthony Browell的作品及擅長動態空間捕捉的影像製作人Catherine Hunter 和 Bruce Inglis 所拍攝的紀錄片,試圖讓我們彷彿置身現場去感受 Murcutt 所感受的事物。還有 Murcutt 紀錄當下的手繪稿,不僅在 Murcutt 心智領會後給予他解答,也試圖讓我們從其中感受他最初的感受與想法。只能說因為展覽本身的限制與其欲傳達的內容,導致現場呈現成果一定會大打折扣,這應該也是我看完展覽沒有太多感動的原因吧!
 
   不過這次的報告也讓我真正看到一個展覽想傳達的事情,也可以說認真看待這件事,因為通常會依展品本身來為展覽打分數,不會就一個展覽意念實際傳達給觀者的程度來看展覽的成功與否,能夠從觀看者開始轉換觀看展覽的角度,我覺得這次展覽從另一層面來說確實給我滿豐富的收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