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次的展覽是展出2002年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格蘭‧穆卡特建築師較重要的幾項作品
ISSUE:HOUSING /THE NEW GENERATION 2011
這是一場由府都建設所主辦的競圖展覽,在台灣如此市儈的環境,還是有建設公司願意提供這樣的一個機會給新生代建築師們(30歲左右的年代)一個狂想的空間,可見台灣的建築還有救(?!?)。
展覽地點於台南安平白鷺灣,地處一個有點偏僻卻又寧靜集合住宅區,在大樓專屬的展演空間裡。平常應該是一個使用大眾運輸到不了的地方,不過台南的機車是機動的出名,對於在地人來說應該還是很好找的。
府都[KIAN_TIOK]→他們非常注重它的閩南語發音,一再強調台南的古樸特質,不那麼的純市場,不那麼的純商業,要的只是古典的台灣精神。之所以會用集合住宅這樣的HOUSING做為發展議題,也正是因為”家”是每個人生活的基底,在狂想式的未來建築預言裡,試圖尋求新台灣建築精神。
展覽的冊子(販售品NT.50),有掛勾,可以勾來勾去(誤)
我們是開展當天去的,一早先到會場做最後的佈置作業,之後就隨意亂晃欣賞其他組的作品,重要人士們在11:00開始致詞。約莫中午時刻,工作人員早已把自助吧台的食物準備好,大夥也開始蠢動,現場有著各式各色油脂均勻的火腿,現切火腿肉,現切起司,滿盆的水果,五顏六色的生菜沙拉,光是用看的就很歡喜!
展覽的圖與模型配置還蠻陽春的,一種是模型的台子(普通桌子的高度)擺在圖面(貼牆的展版)前,四邊各留著一米二左右的走道(圖a;圖b);另一種是ㄇ字型展示空間,同樣也是模型台子在圖面前(圖c)。一樓是這次的"台灣集合住宅的未來想像圖"LPA競圖系列的展場,二樓是上次在台北舉辦的第一次LPA發表的作品。認真看其實一下子就可以看完,現場也幾乎都是建築人,沒看到什麼一般民眾,跑到台南,遇到更多熟面孔XD!
下午是十二組建築師的presentation time,於地下一樓的演講廳,當天節目單上的活動也於演講者結束對談後告一段落。
整體而言,就策展的層面來說,跟北美的Murcutt展相較之下,算是基本款的建築展,也就是評圖場合最常看到的那種形式,Murcutt展剖面壓克力對著木頭模型的表現手法還比較別出心裁一些,不過兩者的對象不同,所以也不盡然可以這樣比較,這場算是競圖式的展覽,參展者一多難免流於一般評圖的作業方式,而Murcutt展的對象是一個人,營造的氛圍當然又可以更加細膩些。
建築新衣 到 little people architect
2009的秋天,在因緣際會之下,當了王喆學長在2010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競圖的槍手,那時候LPA (little people architect) 的團名稱尚未出現,只是一群從東海研究所B組畢業的學長們,在謝宗哲老師的帶領之下,用了建築新衣這個名號,凝聚一群新世代的聲音,最後在那一年的競圖中拿下了第三名。
真正出現LPA這個團體是在2010的年底,交大建研所舉辦了一系列28/38的研討會,希望在沉寂已久的台灣建築界中,讓新世代的建築人有一個新的發聲機會,LPA也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在台北UrbanCore Caf'e舉辦了LPA 住宅寓言/預言展。延續那個力量之後,很快的在2011年的3月底,LPA們與另外六位年輕的建築人,在台南府都建設的贊助之下,舉辦了台灣集合住宅的預想圖,嘗試對集合住宅與高層住宅提出新的觀念。
用住宅建築說寓言
2010年底的登場,LPA修正新的努力方向與目標,並把原本威尼斯競圖的提案做了一部分的修改,提出了住宅寓言/預言這樣的主題,積極的與大眾溝通,從原本只是凝聚一群建築新生代的聲音,到試圖在大眾之中尋找那理想的業主,實踐建築設計。
做出這樣的訴求讓人不免聯想起近年來日本住宅設計的崛起近況,有種似曾相似的條件設定,然而不同背景LPA們試圖回答問題也產生很多元效果,我個人覺得有趣的現象是,方瑋及王喆兩位有日本留學背景學長的作品,似乎引起了一種貼近一般參觀者的現象,這是建築展覽跟大眾溝通,鮮少見到的情況。
尤其是非建築專民眾開始可以用非專業的語言,參與建築作品的討論,(為什是這個形狀? 如果變成一種寵物的房間等等),很直接的與作者討論了操作手法,而且參與討論的人都把自己放到了那個空間之中去想像,這樣的體驗或許比一比的空間體驗還要來的真實與美妙。
我試圖去歸納了兩個作品共同點,他們都很簡單的概念去討論了空間的本質現象,用了很大比例的模型,抓出空間的意象,而且都是去基地脈絡的,這樣的表現非常適合用寓言來形容,塑造出了一層輕薄美麗的想像卻又不失背後建築本質的重量。
如果用這個現象去分析日本設計崛起的原因,我會認為這些日本的建築師,在主要的獨棟住宅市場中創造了一種新的語言,一種大眾可理解,又不會失去設計深度的語言(如同透明性、內外、邊界、離散等),而找到了不斷可以實踐建築設計理想的契機。
實踐設計理想的新台灣模式?
在台灣集合住宅的預想圖時,題目從原本的獨棟住宅變到了集合住宅,做出如此的修正一方面是有了資助方的介入,也是針對台灣營建環境做出了更切身訴求。
但是比起第一次的住宅寓言,我開始覺得參展建築師們開始掌握不到該說哪一種文體跟大眾溝通,試圖繼續說寓言的,有一種寓意太輕,意像飄太遠的感覺,而試圖用複雜建築概念試圖去訴說設計,又令人感到沉重卻沒切中要害,尤其是在喋喋不休這種20秒一張投影片的架構下,更讓人會不知其所云。有這樣的距離感,我覺得對策展人或是LPA都是必須注意的事情,畢竟尋求設計的契機,所需要的還是依賴在一般民眾。
在這次展覽中,讓我感覺回答適切的是方偉、hata、秀川三位學長的作品,他們分別點出了集合住宅的要點與特色,像公共空間、土地的價值等等,雖然說故事的方法不盡完美,但故事本身的寓意有到位,並非一般大眾難以理解,只是如果可以讓想像更貼近現實,有更清楚的空間描述,換句話說就是能找到一種更適當的說法,讓大眾引起共鳴,我想把營建業這樣的一線戰場轉換成建築設計的舞台也不是不無可能。
我的建築徬徨—LPA的時代論述?
一年多來,能夠跟著這群學長一起做這些競圖與展覽,一方面感到幸運,幸運的是並沒有在這些事件中缺席,可是另一方面卻感覺到更加徬徨,這些徬徨一部分來自於這個團體本身,另一個更大的部分來自環境。
從威尼斯雙年展競圖到台灣集合住宅的預想圖,讓人感到怪異的是,這些轉變似乎太快,在展覽後都還沒有試圖為未來住宅或集合住宅試圖做出論述,就跳到了下一步,有一種大家訂了一個題目之後就各自表述,每一次展覽就有一種全新開始。
回頭過來看目前30歲還在建築業努力的這個世代,其實會發現LPA凝聚了一些不一樣的力量,而且也擁有很不同的機會,但如果團體的後面價值只停留在為自己設計尋找一個實踐的機會,似乎太單薄,畢竟LPA的出現不應該只是一群尋找業主的聚會。其實每件作品都有互相討論的空間,尤其住宅寓言可以有那樣與大眾溝通機會,如果持續對住宅、集合住宅討論,不忘適時與大眾溝通,然後找出一套屬於LPA對台灣住宅的時代論述,定義出LPA的社會定位,說不定未來的某一天,LPA也可以變成台灣的team ten!
另外一部分的徬徨,則來自學術界於對於設計的距離,如果用學校所教的概念去檢視這些學長的提案,會發現概念這件事情變得相對的很單薄,但其實在幫槍的過程中,我們都是用很概念角度去檢視,作為參與者之一並不會覺得這些事很單薄,只是設計這件事情因為某些規則做出了調整。
在學校的教育系統裡面,設計概念總是主導著建築設計的發展,但開始接觸各種不同的建築師以後,會發現其實做建築的遊戲規則往往會決定建築概念的深度,能夠擁有那樣深度自由的概念也往往存在於公家、國際競圖的遊戲規則之中,我認為我們現在面對的這樣環境之中,如何去寫出一套自己的遊戲規則(或許是在地或、許是商業建築),在這規則之中盡情的玩出屬於自己的建築,是比如何增進設計能力來重要的,然而這件事情學校似乎教不來,台灣的環境也看不到可以發展建築設計的理想模式,一切的機會似乎就只能密切注意這些LPA或是其他的年輕建築人,從他們努力的背影中找到實踐建築理想的可能性!
在展場中我們可以發現大量的手繪施工圖及設計細部圖,是MURCUTT與靈感的對話,亦是他理念的歷程與軌跡。若一個建築展中只簡單放置成品或電腦繪圖,我們難以發現到一個建築師的設計過程與情感。而MURCUTT大量的手繪圖讓我們體會到他對於建築細部工法的重視與用心。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展場中間特別擺置了一些小矮桌,上面放滿了MURCUTT的工程圖。我們可以透過這些圖畫更深入地了解到建築的細節與妝點。而展場中間有兩個明顯的空間量體,參觀動線也圍繞在這兩個量體當中。量體中以3D動畫介紹建築的基本概念,使一般民眾可以輕易地去品味建築物的結構方式、動線、及開口。展場後方另設有電腦,呈現建築作品的概略介紹。建築模型以透明壓克力刻入MURCUTT的手繪施工圖,與剖模巧妙結合,使得MURCUTT的想法更能具體、生動地呈現出來。
此展覽包含了Anthony Browell的攝影作品、MURCUTT的手繪稿、建築模型、電腦數位動畫、紀錄片、語錄等媒介,清楚介紹MURCUTT的建築特色及工作理念。展出重點包括瑪麗肖特住宅、辛普森李住宅、麥格尼住宅等私人建案,還有MURCUTT少數的公共建案代表作-鮑伊德藝術中心。
2010春,在東海大學建築系開設「建築展覽與策展」的課程,接受大三以上同學選修。教學部落格由授課老師與修課同學共同經營,為這一學期的課程留下討論與記錄。 關於這門課的基本簡介:建築展覽經常是發表宣言或建立建築思潮與風格推演的平台與媒介。許多歷史上重要的建築展,都對當時與之後的建築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因素。建築展覽成為累積匯聚國際建築圈想法的最佳平台,也成為推動建築交流網絡的基礎。展覽就像是建築事件或知識的動能引擎,透過作品發表、評論、出版、媒體等周邊活動與建築專業圈密切互動,進而產生影響,形成專業界間的競爭或合作關係,也推動著建築圈不斷創新前行。 本課程將透過解析建築展覽的類型與功能,回顧20世紀重要的建築展覽與其影響性,並觀察國際展覽的現況與議題、展覽手法等趨勢,如同以另類的方式觀注、理解當代建築文化。台灣主題性的建築展覽大約起自1980年代,因應著不同的展出目的、策展意識、展覽手法、展場設計等,這些展覽的發展歷程也如建築一般,反映著社會文化與國際潮流,描繪出另類的台灣當代建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