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2

Richard Rogers &SANAA

投影片 2
投影片 3
投影片 1

Richard
Rogers

SANAA

這次的觀展經驗很有意思,當然兩位建築師在建築理念大不相同的情況下,所構成的展場氛圍與形式當然相差甚遠,但其中個別展場都有一些讓我記憶深刻的展場經驗,從細節到看展的順序以及展示品甚至於看展的群眾,當兩邊做對比時,更顯的兩邊不同的展覽目的,所以我會舉不同例子來顯示不同展場對比的原因和建築師的關係,主要是

展場--物件--


展場

ROGERS的展場設計一如他的建築設計,直接且鮮明,並把系統系統化的呈現出來,就像他設計的建築物,管線服務動線暴露在建築物上一樣,不過是被他設計整理過的,再來,他善於把事物物件化,在展場中很明顯的看到作品.桌子.粉紅沙發.一進門的粉紅構件.連照片都是跟牆分開不然就掛在天花,很強烈的有系統的將物件組合成展場,一個接一個,看展時不太會漏掉每個作品









SANAA可以說是完全相反,他的展場也和他的作品一樣,強調一種精神層面的,透明的,打散的,簡潔乾淨,在看展時會不經意漏掉某些作品,但卻在看另一樣作品時,因為身體的彎曲或視線的改變,而注意到之前遺漏的展品,我想這種看似不刻意的設計其實就是他故意呈現的展覽氛圍吧,雖然展場像是毫無根據的隨意擺放作品,不過我認為他是依據每件作品所要呈現的重點不同,用作品本身來做聯繫,不管是人跟作品,作品跟作品,作品跟展場,我覺得看他的展品有趣的是我好像是用建築物的角度來看作品.我也去找了SANAA在其他地方展覽的照片,我想它就算可以在北美館辦展也還是會選擇士林紙廠







物件

我所謂的物件是說要如何讓作品和整個展場契合,他需要一些特定的,或專屬的物件,這是屬於展場的細節,ROGERS展覽中,他為不同作品設計專屬展覽桌或是不同附件,像是電子螢幕,作品集,而展覽桌的管線也收在一起,加上鮮明的顏色,突顯各個物件的關係,桌子更設計的像是飄浮在空中搭配吊掛在天花也像飄浮的照片,還有桌上哪個位置就是放說明或是概念手稿等等,都是設計過有系統的細節,ROGERS不只是展出作品,他整個展場從系統到細節都是他展覽的作品,甚至於每個桌面都是小型展場



SANAA展場中也有特定的物件,像是跟整個展場相符的那塊類似薄紗的布,還有其實他也謂不同作品設定他們專屬的桌子,不過跟ROGERS不同的是,他強調人去看作品的這件事,因此他的桌子高低不同,有實的量體也有只是一般桌面的,我發現當他的作品是透明性或輕量性為主時,他所搭配的桌子就會是實的,相反的就會是一般桌面的,他還有另一種擺放作品形式,就是直接將作品放在地上,我想就是這些高低變化,讓我在看展時會覺得自己是以建築物的角度來觀看,他巧妙的將人拉到一個微型建築的尺度,又或許是將建築拉到人的尺度,在看展時,是很放鬆的



展場除了作品本身如何被呈現之外,觀展者在展場中的角色或是對策展的影響跟展場的關係又是如何被呈現,ROGERS的展覽中,可以明顯感覺作品呈現大於一切,而人跟展場的關係主要還是以視覺為主,感覺人是以一種朝聖者的姿態在活動,因為他很系統化絕對性的設計整個展場,當我在看展時專注於每一件作品本身,但僅止於視覺,感覺整個展覽從進入北美館開始,一切都被設定或規定好了,討人厭的警衛,一團又一團的朝聖者,不知道這是否是ROGERS定位在這個展覽中的角色呢?



SANAA展場,很明顯的是,作品本身都不太明顯,人反而是展覽中最明顯的,實際走完展場,發現展品跟人的關係用最簡單乾淨俐落,不著痕跡的在展覽中發生,他善於利用作品的透明性,以及拉低作品高度,讓人在蹲下的過程中,感覺自己從人變成作品,又或是因為作品的透明性,讓你看到不同感覺的展場,還有一些強調作品本身或是量體的展品,比例就會放大許多,高度和尺寸和一般人較接近,我覺得SANAA對於觀展者的態度很友善,感覺和作品有一定程度的連結關係,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覺得SANAA的展感覺沒什麼東西,因為作品本身只佔展覽的一半,在展場中人的行為會是另外一半,卻看不到,是用感覺的





總結

這次同時觀看兩種差異性這麼大的展覽,回來重新回想後發現很多當下不知道的事情,覺得真的很有趣,我想展覽帶給人的不只是在作品本身,像這兩個展,分別就是建築師的個性和設計理念,當討論從作品拉到展場時,可以更細膩的分析建築師跟展覽和觀展人的關係,這是以前不會有的經驗,因為以往總是專注在作品本身,感覺展場只是個地點罷了,如果是以前我想我應該會對SANAA的展感到無趣,不過重新回想分析後,其實她想的比我們實際看到的還多,ROGERS的展,我可能就不會只停留在朝聖者的角度了

李冠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