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1

建築展覽心得報告-北美館-Richard Rogers

建築展覽心得報告 967342
北美館-Richard Rogers
在經歷這次展覽的經驗之前,Richard Rogers之於我的印象停留在龐畢度中心和那些附有科技和建築美感的外型上,對於Richard Rogers的事務所、創作的理念、更多的作品….等等,對我來說都是我所不知的。
這次北美館Richard Rogers的策展,在所有的佈置與規劃中,可以很大部分的認識Richard Rogers的作品風格、從早期到現在的作品、包括進展覽前兩個媒體的介紹,以及後方牆上所有的作品年鑑表,感覺上這樣的展覽是個能讓全民都認識Richard Rogers的策展,不見得需要建築的專業知識才能夠理解,當然也許了解的層面會不太一樣,但基本上它就像是平民的、很親近一般民眾的。當我在看展覽時旁邊剛好有個阿麼帶著孫女在看模型,就對著模型裡很多的小人和汽車很興奮,小人有的是坐著看報紙有的是一家人手牽手的走在街上。我可能正在對模型的動線與構成看很久,她們一樣可以對這些逼真的模型看很久,但基本上彼此注意到的是不同事情。在展覽前的兩個媒體螢幕,幾乎可以說讓我從對Richard Rogers的陌生,到算是很親近的有了第一次的認識,一個開朗聲音高亢的老爺爺,(對我來說他年紀似乎是很大了),影片中不外乎介紹Richard Rogers與他的建築團隊Rogers Stirk Harbour+Partners四十五年來所發展出的建築模式與語言,對於建築的宣示和信念,更重要的是參與慈善事業的一部份,這是一個展覽中很好的開始,也是呼應了前面說的親民的方式,從陌生到有了初步的認識。進入展場前的一個媒體螢幕,再到進入展場後的一個試聽間,對於認識Richard Rogers這位大師與作品不至於有太大的斷層。
展覽中很重要的安排方式是由作品裡建築的主題來分類:可辨性、透明、輕量、系統、綠色、都市和公眾。而七大項的分類在一進展覽的左手邊牆上就有清楚的說明,包含這七大項的定義,還有對於他們的定義,然後放眼望去展覽場,這些分類也清楚的劃分不同項目的展區,利用懸掛著標示牌來引導動線。這是另一種不同的展覽配置,讓人不置於無法有效率的欣賞展覽,也許會有很多種看展的順序,但基本上這些區域是能夠被觀展的人所明白區分的。在每件作品中除了模型和圖面手稿外,也搭配了apple的顯示器來預覽實際的照片或一些展覽中無法看見的東西,有這方面媒體呈現的訊息感覺上讓這些作品更實際了些,更讓人了解除了展覽中作品和圖面比較專業的本身外,還有包括建造的施工過程,完成的實際照片....等等,不像有些建築展覽,是一些對建築的宣示和藍圖,這方面對於觀看展覽者比較有種真實的感受,當然其中真實這方面的感受也包括了展覽中特地運來的一比一構件。大部分的人都知道Richard Rogers善於利用這些有科技感的金屬構件與建築結合,但是怎麼處理,怎麼組構,這些detail如果沒有親眼到建築現場可能也不是這些圖面和模型所能清楚解釋的。某方面來說,媒體螢幕和一比一的構件,讓觀展者能有種真實、實際和踏實的展覽經驗。
最後我想談的是整個展場的配色。很明顯也給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展場中這些大膽的螢光色,我以為這只是展覽臨時性的配色,結果逛了逛Richard Rogers的官網才發現原來這正是他們事務所所搭配的配色,然後依照這些配色同樣的區分出七大項的類別,走在展覽中你很明顯的可以知道自己來到了另外一個區域,因為包括展覽的平台顏色都改變了,我不得不說這些螢光配色讓整個展場活潑了起來,與Rogers這些充滿重口味的建築語言形成強烈的對比,如果沒有這些配色的搭配下,我還真不知道這些模型會不會變成另一種風格呢!?當然這也包括了一般初次認識Rogers的民眾另外一種印象,就像是他本人以及事務所般的充滿活力,很可愛的是他們在PM裡放了一張全員的合照,同樣的也是這些鮮艷的色彩,好一幅青春活潑的畫面!將建築這些語言、七大項的定義,原先可以是非常沉重且嚴肅的,現在卻如同兒童讀本般的輕鬆,這些螢光色真是功不可末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