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1

Richard Rogers & SANAA 觀展心得 -東海建築 943241 林瑞勛

英國建築大師Richard Rogers的展覽與SANAA的展覽,因緣際會在台北同一時間展出,也讓我們可以比較這兩者展場的不同特性及風格。

看過無數個北美館的展覽,也看過許多建築測展人的規劃,其實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就我曾經參觀過的展覽,可能像是之前臺灣門戶計畫競圖展覽,它的展覽場地是在士林的科教館,相較起來就比較有彈性,而不會像是北美館的展間是被劃分好的。就這次的Richard Rogers的展覽來說,雖然是號稱空運來台的展覽,但是在展場的動線規劃上似乎是有問題的,就我觀察到的情形是液晶電視播放展覽照片的區帶距離擺放模型的區域太近,加上有條動線穿越,不論是站在哪邊都很不愉悅;另外,在多媒體展間,中間擺放的RichardRogers設計的沙發,距離大螢幕太近,以至於看沒多久就會頭暈目眩,實在是令人不舒服。除此之外,這次展覽以模型介紹居多,可能是要貼近一般大眾,所以擺放了一堆模型,而沒有一系列發展過程中的草案跟構想,所以在現場觀察到的情形大多都是民眾一直拍模型照片走馬看花的像是看建設公司的建築案,比較沒有專業者可以看到的細節部份。可能這也是建築界一直存在與大眾溝通間的矛盾點與盲點吧!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展覽把Rogers他歷年來的作品做個統整,分為幾個主題去進行,讓人一目了然;對於專業者來說,一比一的細部模型也是很值得去看的。另外在天花懸吊有個一比一的碳纖維橫樑,是比較不被注意到的,在展場的規劃上沒有考慮到人的視線都是在固定的高度上,而且精細的模型容易讓人的注意力全部被集中在上面,反而錯過了最精彩的一比一大模型部份,這是很可惜的。

在SANAA展覽部份,由於展覽空間是老舊廠房改建,參觀起來尺度及味道是比較吸引人的,因為它具有一種建築物在看盡人世滄桑後的歲月感,整理過後更顯得它的動人及美麗。

SANAA展由於一開始南藝建研教授呂理煌已經告訴我們重點不在於模型的細緻度,而在於它所要型塑的展覽空間氛圍,試圖把妹島他們一直在談論的「輕」、「無邊界」這些事情把它放到展場內,而我也很好奇妹島他們是要如何做到在這樣具有歲月感的老建築裡去塑造這些事情。呂老師要我們注意中間的巨大白色半透明布簾,原來妹島他們就是試圖利用這樣的一比一再現讓空間跟材質訴說他們事務所一直在做的事情。如果妹島他們願意把他們所嘗試的每個發展草案全部展出,那一定是件驚人的事情!整體而言,SANAA的展覽某種程度「再現」了日本人的性格,龜毛且一絲不苟的民族個性,可是卻又恰到其分,就如同日本建築競圖,年輕建築人所展現的版面都是不可思議的「空白」,相較之下,東海建築在評圖場合那樣的「重裝」,對我來說,是極大的反差與對照。

其實,從一個策展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性格,看出建築師的處事態度,看出許許多多的事情,就好比我在北美館所看過的展覽,Richard Rogers的展覽雖然量多且大,可是館方對於這個展覽的不重視程度讓這個展覽遜色了幾分。館方在以前的展覽中,一定會有些展覽消息卡片與紀念印章可供民眾蓋章,可是在這次的展覽裡完全沒有這樣的準備,不知道是否是因為之前的蔡國強展覽過於盛大,導致於經費不足或者是有其他的因素就不得而知了。

比較兩個展覽本身其實很有意思,一個是官方、一個是民間;正式空間、非正式空間;大量細緻模型、小量粗糙模型;無紀念書刊、有紀念書刊;動線複雜、動線單純等。這些的比較可以體現了展覽本身所以表達的內容,像是SANNA展就是利用了展覽物本身以及空間去做他們講述的作品,也就是真正的作品不是那些眼睛所看到的模型,而是身體所感受到的空間展場與模型間的關係。像Rogers展因為其事務所的年資比較長,案子多到不可數,所以就用年代來做區別,在年代之中,又會拉出一個主題是事務所持續不斷在關注的議題,他們就用這樣的區隔,藉由模型本身來講話,讓觀者看到實體的東西,甚至是一比一的再現,讓觀者可以就由模型跟圖面來了解他們所做的事情;只是妹島巧妙的加入了空間這個元素,僅僅只用一道像是薄紗的布簾,完整的表達了他們在探討的事情,這是兩個展覽最大的不同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