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四 953205 徐益謙
首先是, 展場
我觀察到的有趣的現象是兩者展覽與展場的關係。
北投造紙廠,記憶性空間
一個幾近”滿”的記憶空間擺進近乎純"白”的想法。
台北美術館,標準展覽空間
一個標準的白色房間,全然”白”的空間擺上琳瑯滿目幾近”滿”的展覽。
記得,在被教導建築設計中有關於展示空間的設計時,當時的指導老師希望我們做出一個單純的空間,其中對於展覽本身的干擾性越少越好,而展場的本身因該交給展場的設計者去完成,而非建築本身…
但是在妹島和世這次的展場中,北投造紙場這個場域本身便具有強烈的時間感,觸目所及的都是經過長久的時間遺留下來的產物,本身便具有時間擬止的強烈氛圍。我想參觀者對於展品參觀結束後或者是途中,都會不禁意的對這個身處的場域產生感受吧… 像是不平整的地面凹凸、斑駁而蔓延著植物的牆面、破一半而搖搖欲墜的窗子,甚至再進一步的接觸、撫摸,我們細微的指尖所告訴我們的可能遠比單純視覺的認識來得豐富,可以說我們對於這個展場(空間)就會先存有預設的立場了,並且我們自己幾乎都可以感受的到我們是進入了一個不太一樣的地方。我認為這樣的獨特個性恰好對於妹島的東西是一種反的思維,也恰好是一種對話的狀態,於是展場本身便和SANAA展覽互相衝突、互相豐富了。
展覽的平面包括展覽品的配置和參展思維的平面。
Richard Rogers”從住宅到城市”將模型與圖面做有機的擺設,從天花板到牆面,充分的利用有機的概念填滿了整個展間的空間,但是我發現它之所以如此的有機配置背後是有極其強烈的目的性指向的。例如它的年代排列、它的顏色分區還有它的宣言,動線是從入口右方開始環繞整場一圈剛好結束,這代表著即使各個展品之間的關係看起來是那麼
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 幾何,但是是漫遊的。
我認為漫遊的概念:展品配置的設計是以一種分神的態度在傳遞漫遊的精神的,漫

究竟是展覽本身有無意識,或者只是客觀的呈現展覽品呢?
若要釐清的話,我想SANAA這次的展覽本身可被視為一個的作品對待
但對SANAA來說,這就是一個整體了,並不在意參觀者是用一個怎麼樣的方法在看待,重點是能不能體會展覽本身想傳達的理念。
而對Richard Rogers這全部都只是部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