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02

建築展覽與策展---觀展心得與評論報告

展覽主題:
Richard Rogers+Architecture 從住宅到城市
妹島和世+西澤立衛 SANAA
建築二 王苡璇

參觀理查羅傑斯的展覽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它是把作品統整過後做一個完整的呈現。從入口處就已經將分類的主題和每個主題的內容做一個簡單的整理與敘述,某部分可以算是達到檢索的效果,搭配不同色彩,提供觀展的遊客可以在短時間內針對主題來選擇自己要先從哪裡開始看起。

我覺得這其中也可以體現出理查羅傑斯設計的思考方式與現代建築其中被廣泛討論的機能主義的表現。沒有多餘的裝飾與布置,而是講求閱讀的便利與快速。明確的主題分類可以很容易的讓我們一邊觀看展覽、一邊閱讀到每件作品所針對的主題。這不但可以幫助所有不管對理查羅傑斯的作品瞭解或不瞭解的人,都可以在短時間之內認識他的作品與設計重點,某部分來說也是對自己的一種宣傳方式,可以清楚的控制他所期望的,希望大家對自己的作品的討論方向。不過同時也不忘在後面的一大面牆做出按照年表排列的作品呈現。整個展覽做為作品介紹與整理是非常完整的,也比較偏向是一種回顧展的方式而非藝術的展演表現。

理查羅傑斯的展覽其實就是呈現了我們在建築設計時的一種多面相的思考方式,比起討論每件作品的意義性他也表現出非常明顯企圖在於更希望我們去討論他所操作的動作與結果。我覺得這是跟之後我們在看妹島和世的展覽時完全截然不同的地方。

在下午妹島和世的展覽所展現的是跟理查羅傑斯展覽完全不同的氣氛。寂靜、單純、簡潔的展場,沒有多餘的文字解釋,沒有講解人員,只有影像與模型,反而一開始有點讓人摸不著頭緒。整個展覽過程中我們觀看她是如何思考與設計,觀看沒有解釋的模型,反而好像我們從被動的接受訊息變成自己要去從他的作品中尋找一種意圖或氛圍,並且獲得自己對這件作品的詮釋。模型和家俱整齊的排列著,讓人感覺妹島的作品是和展場融為一體而不是單純的放置與填滿,展場也不再是做為這些作品的容器而成為一種輔助的場域。

相較於上午的展覽介紹,我們在參觀妹島和世展覽前能先從策展人口中獲取關於展場佈置的用意與介紹,不管對於這堂課還是參觀展覽本身我覺得都是很有幫助的一部份。如果在進去展場之前我們沒有對這個展覽本身有相當了解,或許也沒辦法馬上進入狀況。不過我覺得這一點某種程度上反而成為這個展覽的弱點之一,因為在策畫這個展覽前就已經設定好是針對特定族群做這個展出,所以相對的如果就一個對建築或建築師沒有一定程度了解的人來說,反而這樣的個展覽能傳達的訊息是不夠清楚而大眾化的。這是我覺得比較可惜的一部份。也因為有針對特定族群,所以在展場空間大小上也有所思考。而對於展覽本身來說,我覺得策展人所說的“讓展場提供一個單純的思考空間”是有被成功執行的,這也是整個展覽比較具挑戰的一種嘗試。比起提供一個討論的空間,更著重在提供一個思考的空間,究竟討論和思考的比重到底要在展覽中如何控制與拿捏,也是比較困難的部分。這也是為什麼這個展覽有著明顯被強調的外部休息空間的原因之一。

就這兩個展場的比較,我覺得有趣的是,在於簡介就可以看出這兩個展覽的不同。理查羅傑斯的展覽簡介反而跟觀展的動作關係不大,感覺只是一份可以帶走紀錄。不過妹島的展覽的簡介反而成為我們觀展時一個很重要的配件。某部分也可以說是她把檢索這的動作分配到書面的訊息上,讓展場與作品都可以更加單純,而理查羅傑斯則反之。

我覺得從這兩個展覽的不同處其實也可以看到不同的思考設計的方式,一個是廣泛而多方面的討論,一個則是專門在一個想法上去針對每個不同作品的性質與基地的關係做出貫徹。落實在展覽方式,一個希望是做一個全方位的呈現與討論,一個則是希望讓展覽保持單純一種的思維。而兩者也呈現了兩種與觀展者不同的互動方式。理查羅傑斯是向我們展示的他的結果並希望我們去討論,也就是說我們是先被動的接受再做回應;相反的,在妹島的展覽中我們反而是被設定在主動的角色上,而展覽本身是做為一種觸發與誘導,需要我們自己去思考,閱讀作品本身,而非被動了解。所以在看展覽時我也發現不同的人再看同一件作品時,其實也會產生不同的觀點與角度。有些人討論作品的結構,有些人討論作品的概念,有些人討論空間的組織;也有些人討論作品的合理性與造型。所以某部分來說,在妹島的展覽中我們的思考反而是更自由的。

這次能一次在老師的帶領下去看這兩個展覽我覺得是一個很不一樣的經驗,以前我們看展覽時也不曾思考過展示的本身具有甚麼樣的目的與用意,不過這次能藉著這堂課去站在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如此鮮明對比而又跟建築有關的兩個展覽,也更加讓我們可以理解到,展出的方式是其實也是需要配合展示內容做出設計與回應,而且也會影響到觀展人的心理狀況與理解方式的。我想,下次在看展覽時我更多了另外一個欣賞展覽的角度,不管是對於我們將來做為一個參觀者或策畫者都是一個重要的開端與體驗。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