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hard rogers&SANAA
967317陳東煒
其實這是我第一次看建築展,從小到大看的幾乎都是美術展,我尤其喜歡裝置藝術的展覽,因為很立體,相較於一般的畫作,似乎更令人感到真實性。於是那個周末上台北看展,就成了劉姥姥逛大觀園。
也許我沒有其他人抱著朝聖的心態去看展,當天我只是相當期待,非常好奇。不過到了展場,是真的很迫不及待的。
建築系讀了兩年,第一次看建築展,也許比較好的是,知道價值所在。一個國際競圖的程度要做到甚麼地步,那天我真的是大開眼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種氣勢,對模型的態度。細節的要求,材質的體現,是我對於rogers展所感受到的深刻印象。或許光看這種表面還太膚淺,但它確實很驚人。有時候會很難想像,另一層的現實面,一個事務所要投入這樣的精力去做一件競圖,那真的是付出許多必然才能有所收穫。那之前失敗的那些呢?展覽沒有提到,但我想那些是我們沒有看到的辛苦。
作品陳列出來後,風格大致上就可以很鮮明的展現。慣用的手法,機械式美學等,都一一在作品上出現了。有時候會思考到底建築要不要有建築師的影子,是要多樣的符合業主需求還是維持一貫的風格?有時候真的很難有答案。不過看了那麼多一個展場裡的作品後,我比較能肯定的是,有時候在一個國際競圖裡,貫徹自己的理念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競圖或許像鹽酥雞,就因為有各種口味才會好吃,這也是參加競圖須堅持做自己的原因。
很多人說或許那天看展的順序應該互換一下,先看SANAA展,再看rogers展。其實說實在,我覺得沒差,對我來說,我反而比較喜歡下午安排sanaa展,淡淡的很好為這次看展之旅做收尾。
我想說的是日本建築師很擅長在雜誌上營造他們想要的那種“生活情境”。然後,我在展場看到活生生的營造了。看到有趣的景象是:不同於rogers展場中大家對外坐的休息空間,SANAA展營造的是以往在住宅案例中會看到的景象:幾個人圍著一張桌子看書。這是我覺得妹島展對於展場內所要營造的意象,還有展品的配置,和她實際作品的呼應上,比較成功的地方。
當然,回頭看rogers展,一進展場就看到巨大的構造細部模型,我想,兩位建築師對於自己的展覽,都讓人眼睛一亮,無論是外行人還是內行人,凡是有看過展覽的’’學生’’,都會學到很棒的一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