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24
增建-合院增建
策畫一個配合學期中設計題目之主題性的學生展覽為出發點,希望以學生的觀點整合出東海特色的議題對外發表。以年度的方式將東海舊有存在之建築操作方式,利用學生新的觀點作為一個新舊的碰撞。
而展覽的方式主要設計方式會以彈性與主要考量,一方面配合不同年度可能因應之設計題目地點的不同,且能夠在基地本身作為展場的構想之下所發展之展覽框架物件式的展出。同時在非展期的時段,此物件又能夠以平日教學使用為目的,而不只是被收納的物件。一方面也解決每年都必須不斷得生產新展覽物件的狀況。
這次的展覽主題將重點聚焦在東海合院的建築型態。而現今東海合院已面臨使用空間不足的問題,如何在一個合院內做增建是我們這次想探討的議題。同時配合學期教學中的時間點,將此展覽計畫插入至平時的設計教學中。參觀者本身能透過一位設計者在不同基地的處理方式更容易理解設計者所考量的因素。
展場位置的選定主要為配合每次設計案中真實的空間本身,因此在展場選擇則以設計題目的基地為主,而透過建築系館本身為一個點藉著動線的規劃去連結至每次不同的展區。因此在此案例中將以創意學院中庭為主要展覽空間。
參展單位為本系三年級學生,一方面配合系上教學大鋼的內容,三年級的課程較有機會與學校的基地配合,而落實展場=真實設計空間的狀況。
參展單位除了學生部份,另外有指導老師的部份,同時將指導老師作為分類作品的依據,使得有機會透過整組學生的比較顯現出不同老師所指導的風格或傾向。
相關活動
開幕茶會
主要會有此次設計題目的說明介紹,同
時作為展覽的開頭,進行東海存有的建築特
色議題討論。
展期中評圖
在展覽期間收集系上與參觀者的投票意
見。在展覽結尾時,邀請知名建築師評論較
具討論性的作品。
圖文小刊物(與A-MAG搭配)
將此活動中演講、作品、評圖作總整理
的出版品。
在展覽物件的設計上,主要想法希望在非展期間也能夠有機會被使用,配合系上大量缺椅子的問題,所以設計一個結合貼圖面、放置模型、乘坐的單元。
模型的高度被設計為150、100、50cm的玻璃空間以人的視線角度能夠實際進入模型為主。
主要材料為木夾板,用金屬鎖件結合,並安裝三側壓克力板。
策展人:陳奕豪_陳昱超
A2=Artist x Architect
策展主題與理念
藝術展覽與建築展覽在現今是屬於兩種不相干的展覽,但建築與藝術並非完全不相干。建築與藝術常互相影響,交流甚至激發出更多火花。而我們試圖將兩種展覽結合來探討這兩種領域並置所帶來的更多可能。
當建築與藝術還在草稿階段時,都是模糊不清,而且富有想像的,更是最貼近一般群眾的。而這也是建築與藝術最接近的階段,從概念發想到草圖的階段,就我們目前討論而言,這個階段似乎有我們在想做的交鋒裡適時的顯現出相同感,從有想法概念變成到用手去表現出來的初稿都是同樣的過程,但是最後因為各自的語彙跟表現手法和限制等都不太相同,讓最後的結果可以算是大大不同。建築跟藝術在發展的過程中有很大的差異,藝術作品常能天馬行空,而建築則會在過程中遭遇重重的限制,最後形成兩種差異極大的結果。
而我們試圖從兩者最初的部分結合。我們在展覽中呈現建築師與藝術家的作品從草稿到成果的過程,藉由展場的配置來將作品的產生藉由倒敘的手法,最後將在草圖的時候產生交集,讓群眾理解到建築與藝術並非兩種不相干的領域。同時我們希望通過這樣型式的展覽加深建築與藝術各自的愛好者對於另一領域的了解。
架構:
在藝術和建築這兩個領域中,各找兩位偏藝術的建築師與偏空間的藝術家來做展覽,將每位參展者的內容分為作品與草圖兩部分,再藉由展場安排讓四位參展者的成品與草圖有所交集。參展藝術家:
畢卡索(PICASSO)西元1881年-1973年梵谷,文森 (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
參展建築師 :
steven holl
RCR
展場想法:
以L型為基本展版單元,外圍為參展者的成品(畫作,模型),內圈則為參展者的草圖。讓觀展者繞行展版時能看到草圖到成品的過程。
而將兩個L型展版放置在一起時就產生了同時看到A成品與B草圖的空間,造成建築師作品與藝術家草圖並置的空間,並造成觀展者的錯亂,以表達我們所想的藝術與建築在草圖時期相似的狀態。
最後在四個L型的中心設置了休息區,讓在這裡的人能同時看到四位參展者的草圖,讓觀展者豁然開朗發現原來作品的草圖是在背面,也藉由這樣的相似性讓民眾意識到我們所要傳達的建築與藝術並非不相干的兩個領域。
展場平面圖
展場透視圖
展場透視圖
展場透視圖
展場透視圖
張雅筑 蔡承禮 曹毅豪
2011-06-23
城市游擊戰___接待中心建築特展 967330洪子超/967321丘育瑄/953213江彥賢
城市游擊戰
接待中心建築特展
策展理念:
在營建業的一級戰場地段,總是可以看見各種張揚五爪的預售屋坐落於在街郭之中,它們的生命短暫卻異質的存在都市之中,它們的形式、空間與完工後的建築物毫無關係,有人覺得它們美妙無比,是實驗建築設計的機會;有人卻覺得這是建築過程的畸形產物,必須加以導正。
接待中心特展即是希望集合這些已經消逝,或正在消失的作品案例,為這些空間做一個回憶錄,讓參觀者了解它的畸形又在哪裡,美麗在哪裡!
展覽目的:
一、讓一般大眾了解台灣集合住宅的營建生態,與接待
中心的空間型態。
二、整合業界與學界之資源,提供一個共同討論之平台。
參展人:
龔書章:
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設計碩士、建築碩士
交大建築研究所助理教授
東海建築研究所助理教授
郭旭原:
東海大學建築學士 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 1988-1995 麻省理工學院建築及都市碩士1996-1997 大尺設計 郭旭原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家的虛擬實境—從接待中心到住宅之路
林銓居:
1992-1995 間任職<典藏雜誌>執行編輯1995 後專事會話與寫作至今2001 在高得藝術學院進修跨領域藝術個展1996 「山川誌」個展.淡水藝文中心1998 「山川誌之二:山路」個展.台北敦煌藝術中心1999 「清音與新韻」個展.清華大藝術中心2000 「城南對」個展.靜宜大學藝術中心
參展作品:
龔書章:
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
設計碩士、建築碩士
交大建築研究所助理教授
東海建築研究所助理教授
台中寶輝建設
「Twin Park」接待中心
「Twin Park」接待中心
慕夏四季接待中心
台興富發E3
「新世界」接待中心
郭旭原:
東海大學建築學士 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
1988-1995 麻省理工學院建築及都市碩士1996-1997 大尺設計 郭旭原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家的虛擬實境—
從接待中心到住宅之路
仁山接待中心
橋峰接待中心
千代田接待中心
林銓居
1992-1995
間任職<典藏雜誌>執行編輯1995
後專事會話與寫作至今個展1996
「山川誌」個展.淡水藝文中心1998
「山川誌之二:山路」個展
1999 「清音與新韻」個展.2000 「城南對」個展
晴耕雨讀
展覽時程規劃:
展覽場所:國美館B1展館
國立台灣美術館B1 地址:403台中市西區 五權西路一段2號
電話:+886-4-2372355
國立台灣美術館B1展間
展場面積: 865平方公尺 262坪
展覽期間:2011/12~2012/1城市游擊戰:
2011/12/3(六)
PM7:30
國美館多媒體放映室
不只是接待中心
2011/12/10(六)
PM7:30
國美館多媒體放映室
是煙火還是希望?
2011/12/17(六)
PM2:30
國美館多媒體放映室
展前調查:
一、 設計訪談(整體資料量20%):
1.代銷中心設計理念、與設計此型態建築過程
2.在此建築生態的角色與自我定位
用途:A6文宣手冊
二、建設公司與代銷公司(整體資料量60%):
1.經濟面:產業結構、利潤
2.消費者心理學: 交易流程、 消費心態
用途:A6文宣小冊、150cm X 1200cm + 150cm X 600cm展版
三、學術調查(整體資料量20%):
1.商品住宅導向的建築開發歷史
2.接待中心的現象討論→缺點與詬病
3.都市角度分析
用途:A6文宣小冊、150cm X 1200cm + 150cm X 600cm展版
演討會:
城市游擊戰
主講人:龔書章、郭旭原
2011/12/3(六)PM7:30
國美館多媒體放映室
不只是接待中心
主講人:林銓居、忠泰建設
2011/12/10(六)PM7:30
國美館多媒體放映室
對象:一般大眾
內容:美學、生活角度切入商業及集合住宅的視野
是煙火還是希望?(一)
主持人:阮慶岳
講者:忠泰建設、龔書章、郭旭原
與談人:張小虹、顏忠賢
2011/12/17(六)PM2:30
國美館多媒體放映室
是煙火還是希望?(二)
主持人:阮慶岳
講者:忠泰建設、龔書章、郭旭原
與談人:郭文亮、羅時瑋、蘇睿弼
2011/12/17(六)PM5:00
國美館多媒體放映室
對象:建築專業者、社會觀察人
內容:社會現象之探討與建築設計的可能性
展覽預算:
調查與研究
整體人事費40萬(3人)
訪談藤稿費5萬
宣傳
海報3萬、手冊1萬
展場花費
室內裝修:一坪x1萬=262萬→350萬(木作隔間牆、及林銓居一比一作品)
模型運費:5萬
輸出:
產業分析 18m x 1.5m
參展人個展區 24m x 1m x 2+6mx1m
都市展區 18m x 1.5m
Total:30萬
多媒體設備:投影機X2=4萬、電腦X6=18萬
開展期間
研討會費用:一場2萬X3=6萬
展後資料整理
訪談藤稿費10萬
總體花費500萬
主要尋求贊助對象:建設公司。
尋求贊助時間:7、8、9月
預計贊助金額:450萬
政府補助:50萬
展期1個月、平日1000人
假日2500人
共15萬人次參觀
贊助300萬以上可列主辦單位
25萬以上列協蓋單位
ArchiFurniture __擺家具是一種作建築的方式
1.策展主題
Archifurniture
-擺家具是一種作建築的方式
2.策展理念
意識非意識
人的行為在意識或非意識之間決定空間的尺度,進而創造出定義上的傢具或建築。而傢具或建築的界限是什麼呢?
傢具與建築的關係
傢具掌管了室內與人的溝通,建築架構了人們對空間的定義
室內:傢具是重要的,建築物被弱化,卻影響著傢具的擺置與選擇
室外:建築呈現了整體風格形象
建築的傢具?傢具的建築?互相構成的微妙關係
近代設計史上有許多「像建築的傢具」或「像傢具的建築」,設計師們如何操作建築與傢具設計間的共通性、或是彰顯其對立性質?
或許我們可以回歸探究「人與空間」,邀請專業的建築師與工業設計師一同帶領民眾思考、用「手」去思考,「用建築做傢具」或「用傢具做建築」,再來探討空間的各種可能性。
當建築空間被人們接受,人們在用傢具填滿空間時,因受到建築構造限制,而被迫於購入合適尺寸或者填滿空間。倘若此空間置入給你這樣的意識,人們在室內與空間對話、與傢具對話,卻會困於此建築構造而無法溝通。一個牆面、一根梁柱,都有意識的影響人們構成室內傢具的陳列與選擇,而人們卻只能在這範圍下有所發揮,卻乎略了:人才是主角;本次議題探討了透過傢具來呼吸,透過傢具來重新定義人與空間的關係,能夠使觀展者體驗到不受建築結構的限制而窒息,乃是實際的透過傢具來呼吸空間。archi-furniture
3.WORKSHOP前言
在建築與工設之間展開一場實驗性對話
意識與非意識的探討
用不一樣的思考方式在擺傢具,擺脫一般人對擺家俱的看法(例:一般人會把床擺牆角、鞋櫃擺樓梯旁邊...等,把空間的縫隙都填滿了,等同把建築物被造出來的本質給抹煞了。)
回歸思考建築的本質、由人創造空間的目的舉辦workshop:利用一般人容易碰觸的「傢具」,來教導如何思考空間/建築。
你有想像過建築的樓、版、牆、柱,都不再被限制、空間完全自由,只給你一組傢具,你會怎麼排放呢?
「擺傢具是一種做建築的方式。」__IKEA行銷總監。
4.展覽架構:
Workshop-展覽-對談-展覽結束
Workshop-建築師與傢具設計師互相合作,共五組人馬生成數組作品,並且於展覽中展出(紀錄過程,作為展出的一部份)
展覽-對象為一般大眾
對談-傢具與建築對談
針對傢具設計師的產品思考與建築師的空間思考作精彩的思維溝通
5.參展作品簡述
a.客廳類傢具(主展品以及過程紀錄
b.廚房類傢具(主展品以及過程紀錄)
c.餐廳類傢具(主展品以及過程紀錄)
與廚房結合。
d.臥房類傢具(主展品以及過程紀錄)e.書房類傢具(主展品以及過程紀錄)
6.參展人
(工設+建築)
a.王俊隆+洪育成
b.盧家恩+王喆
c.陳人鳳+ 謝英俊
d.王艾莉+呂理煌
e.吳郁瑩+陳瑞憲
7.展場空間規劃
從入口開始規劃,以一個家的配置為參考
第一個接觸的空間依序是客廳、餐廚、書房、臥室
8.主辦單位、協辦單位
主辦單位:
竹凡工木工作室
國立台灣美術館
台中市文化局
協辦單位:
IKEA
有情門
生活工場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