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春,在東海大學建築系開設「建築展覽與策展」的課程,接受大三以上同學選修。教學部落格由授課老師與修課同學共同經營,為這一學期的課程留下討論與記錄。 關於這門課的基本簡介:建築展覽經常是發表宣言或建立建築思潮與風格推演的平台與媒介。許多歷史上重要的建築展,都對當時與之後的建築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因素。建築展覽成為累積匯聚國際建築圈想法的最佳平台,也成為推動建築交流網絡的基礎。展覽就像是建築事件或知識的動能引擎,透過作品發表、評論、出版、媒體等周邊活動與建築專業圈密切互動,進而產生影響,形成專業界間的競爭或合作關係,也推動著建築圈不斷創新前行。 本課程將透過解析建築展覽的類型與功能,回顧20世紀重要的建築展覽與其影響性,並觀察國際展覽的現況與議題、展覽手法等趨勢,如同以另類的方式觀注、理解當代建築文化。台灣主題性的建築展覽大約起自1980年代,因應著不同的展出目的、策展意識、展覽手法、展場設計等,這些展覽的發展歷程也如建築一般,反映著社會文化與國際潮流,描繪出另類的台灣當代建築史。
2011-06-23
ArchiFurniture __擺家具是一種作建築的方式
1.策展主題
Archifurniture
-擺家具是一種作建築的方式
2.策展理念
意識非意識
人的行為在意識或非意識之間決定空間的尺度,進而創造出定義上的傢具或建築。而傢具或建築的界限是什麼呢?
傢具與建築的關係
傢具掌管了室內與人的溝通,建築架構了人們對空間的定義
室內:傢具是重要的,建築物被弱化,卻影響著傢具的擺置與選擇
室外:建築呈現了整體風格形象
建築的傢具?傢具的建築?互相構成的微妙關係
近代設計史上有許多「像建築的傢具」或「像傢具的建築」,設計師們如何操作建築與傢具設計間的共通性、或是彰顯其對立性質?
或許我們可以回歸探究「人與空間」,邀請專業的建築師與工業設計師一同帶領民眾思考、用「手」去思考,「用建築做傢具」或「用傢具做建築」,再來探討空間的各種可能性。
當建築空間被人們接受,人們在用傢具填滿空間時,因受到建築構造限制,而被迫於購入合適尺寸或者填滿空間。倘若此空間置入給你這樣的意識,人們在室內與空間對話、與傢具對話,卻會困於此建築構造而無法溝通。一個牆面、一根梁柱,都有意識的影響人們構成室內傢具的陳列與選擇,而人們卻只能在這範圍下有所發揮,卻乎略了:人才是主角;本次議題探討了透過傢具來呼吸,透過傢具來重新定義人與空間的關係,能夠使觀展者體驗到不受建築結構的限制而窒息,乃是實際的透過傢具來呼吸空間。archi-furniture
3.WORKSHOP前言
在建築與工設之間展開一場實驗性對話
意識與非意識的探討
用不一樣的思考方式在擺傢具,擺脫一般人對擺家俱的看法(例:一般人會把床擺牆角、鞋櫃擺樓梯旁邊...等,把空間的縫隙都填滿了,等同把建築物被造出來的本質給抹煞了。)
回歸思考建築的本質、由人創造空間的目的舉辦workshop:利用一般人容易碰觸的「傢具」,來教導如何思考空間/建築。
你有想像過建築的樓、版、牆、柱,都不再被限制、空間完全自由,只給你一組傢具,你會怎麼排放呢?
「擺傢具是一種做建築的方式。」__IKEA行銷總監。
4.展覽架構:
Workshop-展覽-對談-展覽結束
Workshop-建築師與傢具設計師互相合作,共五組人馬生成數組作品,並且於展覽中展出(紀錄過程,作為展出的一部份)
展覽-對象為一般大眾
對談-傢具與建築對談
針對傢具設計師的產品思考與建築師的空間思考作精彩的思維溝通
5.參展作品簡述
a.客廳類傢具(主展品以及過程紀錄
b.廚房類傢具(主展品以及過程紀錄)
c.餐廳類傢具(主展品以及過程紀錄)
與廚房結合。
d.臥房類傢具(主展品以及過程紀錄)e.書房類傢具(主展品以及過程紀錄)
6.參展人
(工設+建築)
a.王俊隆+洪育成
b.盧家恩+王喆
c.陳人鳳+ 謝英俊
d.王艾莉+呂理煌
e.吳郁瑩+陳瑞憲
7.展場空間規劃
從入口開始規劃,以一個家的配置為參考
第一個接觸的空間依序是客廳、餐廚、書房、臥室
8.主辦單位、協辦單位
主辦單位:
竹凡工木工作室
國立台灣美術館
台中市文化局
協辦單位:
IKEA
有情門
生活工場
原來我也是參展人!!!!
回覆刪除是ㄚ,同學們的策展報告,一種想像式的練習。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