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19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2000-2010」觀展心得_977431陳采彤


(圖片來源皆自準建築人手札網站與國美館網站裡)
(連結:相同文章貼在個人部落格裡排版較寬鬆,請參考
一個悠閒的星期天下午,我走進國美館,在這之前,腦海裡的想像是老師在課堂裡show出來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照片。有點期待。

走進進國美館之後我沒看任何指示就先朝人多的方向走,「我以為」既然是國際級的展覽重現、「建築」在國美館策畫的當期展藝術展覽裡算是接近實際、更貼近一般民眾的所想的展覽議題吧,況且,光聽展覽名稱就覺得包羅萬象,慕名而至的參觀者應該很多。所以當我進入大展區,右轉走到盡頭、瀏覽了所有人潮聚集的展覽,才驗證剛剛所說的果然是「我以為」。而帶著這份「我以為」實際參觀展覽,更昇華為「我以為會更...?」...




展覽入口仿照比例怪怪的普里奇歐尼宮,照片輸出的。

「蛤?」一字,貫串整個觀展過程。這種直覺式的反應,有時後也說不上來,初步辦定原因:在當下環境感官所體驗到的與幻想的畫面落差,先前的幻想加深印象的失落。(如果展覽本身沒有名號的加持,不會讓然感覺失落。)
但我就是因為展覽本身有名號的加持才來看展的,所以我也不想抱持「其實也不錯啦」的安慰心態。以下,會就這種「落差感」的探討來表達我的一點想法。





整體展場規劃動線單純,以環形圍繞貫串展品,從2000年的第七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開始,順序導覽,每一屆的展區都很小,但都規劃了一個小拱門形狀的小入口貼上文字介紹。我覺得文字介紹沒達到實質功效,因為我觀察到的人們都把那邊當成剩餘空間或是一般過道,有點像在製作影片的時候為了把影片時間加長所以放了個軟體預設的轉場效果。在這個拱形的設計裡,還用木條釘製了似乎要給人休息的椅子或是期望人們可以坐在椅子上看文字介紹的設計,但如果真的有人坐在那個椅子上,不是就把文字介紹擋住了嗎?如果推測因為木條深度不足三十公分所以那個不是椅子,那,那個到底是什麼?

「2000年國美館邀請建築師李祖原、王重平、藝術家蕭勤共同以《生命城市》為題參加「第七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期與大會主題《城市:少一點美學,多一點倫理》相互呼應」


生命之方,我覺得就燈光與展品之間有達到影像傳遞疊影造就社會現象那類之通俗議題要的效果,通俗又不是不好,至少還可以感同身受,為什麼要說這個大傢伙是一個居住單元?我腦中竟然浮現李祖原先生非常自豪大安國宅設計案的畫面。
這個展品在這個空間當中顯得過大,在圖面介、影片、模型介紹的平面安排上,也因為置中的展品的方向性的關係,散落到彼此難以接觸的兩個角落邊。




「第八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大會主題為《下一波》,由姚仁喜建築師以《2050願景台灣》為題代表我國與會,透過闡述新竹高鐵站之建築案,勾勒未來台灣的生活環境。」

第八屆,在展場空間編排又用了個像是過道空間的地方展出新竹高鐵站小小模型,卻又闢了相當大的空間在兩側貼上長排的人形圖案與播放人潮洶湧的車站的影片作為意象,並在相對來說很矮的位置架了個像橋的支架裝飾,燈光上也因為要讓影片清楚不得不讓這個大空間是幽暗的,代表2050擁擠的城市、喧鬧、高速、一切都在過於人工的支配下行進?比2046的世界還遜。
我感覺,要是現規畫的展小模型區直接移駕至旁邊的幽暗大空間,人潮可以舒緩,把大房間變成牆面乾淨的,讓空間留白突顯壓克立模型小而精緻,明亮的燈光也能增加透明模型本身的折射層次。至於小空間也可以不須要了,要當成連接上下兩屆展區的寬敞過道也好、放影片表達2050台灣願景也好,我感覺都比現在規劃的好。





「2004年大會主題訂為《蛻變》,以茲探討建築理念在當代的轉變過程,我國則由呂理煌教授帶領之「建築繁殖場」代表參展,並由王嘉驥擔任策展人,展題為《台灣館-建築繁殖計畫:從台灣台南到義大利威尼斯》,淋漓盡致的表現出當代建築的實驗精神。」

第九屆,針對議題和台灣的展出策略是我最喜歡的,或者說因為我是學生所以我感受到「建築繁殖場」是貼近學生、相較之下可觸及的。想像中,再現如此提倡「做中學、做中煉」、訴求「操作體現與知覺體驗」的展場,應該是在空間中留下「施工中」那樣子痕跡的,只要參雜一點毫無章法就可提味。比對之下,這個展場「收」的很乾淨,幾乎「完全使用」大圖輸出,說是「完全」,因為無法感受到地面上鋪的木棧道用意為何,意識上已經被我歸類為題目之外的東西。或許是不滿的情緒在觀展過程中持緒增長,當我看到照片被放大、像地毯一樣貼在地上,照片裡的空間感已經變形、照片色調又和實體環境不搭,卻硬是在照片顯示的施工情形的圖樣上,放上角形立牌寫著「請勿靠進」,當下我確實的皺眉。






「2006年大會主題為《城市、建築和社會》,台灣館則由阮慶岳教授策畫之《微型城市》為題參展,參展建築師為劉國滄、黃聲遠、謝英俊,以及荷蘭建築師Marco Casagrande 與來自挪威之建築團體「3RW Architects」,本屆作品則以探討建築之社會力為主軸。」

第十屆。
我看展的時候嘗試著如果不藉由文字,是否能感受到展品本身要說的東西?當我努力嘗試解讀這些第一眼讓我在心裡偷偷批評好醜的東西的同時,經過了兩組人馬,共五人,我聽到他們有的共同對話是:「這什麼?」「不知道。」「走吧。」
明明展品是一樣的、都正牌的,怎麼可以讓我說出這是「山寨版建築展」這種詞?(即使只是照片上的比較,也顯示「器度」的差別。)




「2008年...之大會主題為《走出那兒:建築非建物》,我國則推出由郭肇立與劉克峰兩位教授聯袂策展之《夜城》計畫為題,參展建築師為何以立、邱文傑、姚仁喜、楊家凱、陸希傑及蘇喻哲等六位,一同探尋台灣夜晚空間的活力與感性。」

第十一屆。販賣名號。
夜城部份也像前面一樣不知所云,而且也規劃了不會有人想走進去的大空間,因為我看不懂這種用黑色大牆面把空間分隔的意義在哪,空間不夠用只好再加大片平行鏡面?所以我認為應該要有更好的空間設計。
澳底NEXT GENE 20部份,單單展出劉育東的水墨狂草模型,而且說明很少,背後卻貼了一長串名牌建築師的名單。這麼做,不就無形中加強了觀者發覺到展覽內容的不完整性?何不把持現有的展品,在介紹中代表整體,減少「有備而來的參觀者」的失落感呢?以空間造型與動線的安排來看,走到這裡是死路,卻不在入口處表明這並非流動空間的安排,而又使用寬鬆的木格柵與下一個展區做分隔,讓我覺得像被困住。



「第12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之大會主題為《相會在建築》,由曾瑋教授所帶領之「紅色空間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參與展出,以《休息中:台灣當代的空間變異性》為題,透過運用輕、軟材質,為建築注入慢活與另類氛圍。」

第十二屆。
之前在CMP block也有展出這個方形氣球,再次見到它,在這個壓抑的小空間裡覺得實在不太到位。同樣使用大圖輸出、鏡面,來重現威尼斯展場,到了這個觀展過程尾聲,已經覺得「我還是回家看照片好了」,幻想還比較美好。


展覽動線的最末端,展示一些文獻,許多人檢閱著。當有很多人都在翻那些文獻、相關資料,這現象是不是代表一些意義?畢竟這裡策劃的是展覽,不是圖書館。
我得承認,我真正認識到的展覽內容,來源自這些文字、圖面裡。
國美館發佈的新聞稿裡提及:
「十年的參展經驗,最大的成就在於,將台灣建築觀念自傳統土木施作的層次提昇至人文場域的對話,反映台灣社會日漸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對所處環境的關懷。... ...建築是文化國力的展現,透過本次「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 2000-2010」,我們不僅將見證台灣建築藝術的發展,亦將見證台灣的優秀建築師,於邁進國際藝壇時跨出的步履足跡,並將其呈現在觀者眼前,十年有成,讓國人看見台灣建築藝術的多元特色,亦讓世界看見台灣。」

一再對照、檢視,可混淆的與不可混淆的,怎樣的「價值」是該呈現的?或許這是屬於建築展覽與其它類型展覽最不一樣的地方:怎樣判斷那個「價值」時效性、空間性,來因地置移。「現場」的建築最真實,但當我們不在現場,硬生生的重建現場不是最好的辦法。

參考資料:
準建築人手札
20110319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台灣參展十年有成 新聞稿

s977313 建築三 黃政皓


二十世紀的建築在空間的解放與場所的回歸這兩極之間來回擺盪。但是面對新世紀的居住環境,我們不再滿足於形式與意義的追求,而是更進一步地擁抱生態的特質,關懷生命的價值,進而貼近生活的本質。這是擴大尺度的解放與回歸,更是拉長時間的開創與反思。

在這樣的思潮脈動之中,我們提出「未來『玩』城市-浮動的定居」作為展覽主題,便是期望對於住宅建築的實驗性激盪出當下的見解,以呼應水湳開發計畫所提出的願景。而這種見解是由兩種不同但並不互相排斥的建築專業群體-四個學術單位與九大建設公司各自提出,共同展現。其目的是希望從這兩個相異的立足點朝向共同的議題出發,可以為我們提出更多層次的反思,由於越來越嚴峻的氣候變遷與都會化的壓力,定居做為住宅最根本的需求已面臨了轉變。它可以是實體上的移動性,也可以是觀念上的變動性。定居的意義因而浮動了起來。




本區展覽的內容是由4個學術單位與9大建設公司針對即將發生的未來居住意境進行發想與實驗。展場裡以2米4高度的白紗屏幕界定出展場的範圍與動線,其中羅列了九個相同大小的方型區塊由建設公司群各自進行設計,而環繞在周圍的空間則展示學術單位的作品。展場的設計以[穿針引線]的概念將不同的觀點交互呈現,如此的安排是希望參觀者在動線中擺脫既成的概念,讓這兩種立場互異的建築群體所發聲詮釋的論述進行對話。





一樓平面:主要分為為大廳、休息區、服務區、影片播放區及A B兩個展區

二樓平面:一個主要的展區兼做演講空間,併連接三樓的戶外空間





以前我看展覽主要是看展品的內容,藉由這次的作業讓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更深入的了解策展的動機、過程、規劃等等是一個很有趣的經驗。




s977419 工設三 徐浩庭 紐約MOMA BUILDING COLLECTION



這次前往紐約MOMA參觀由MOMA內部團隊所策展的Building collections ,先談談其策展理念,這次的展覽展出的展品多為手繪稿、草模、理想實現圖,並不如以往展出實際建造出的建築物本身,而是著重於蒐集想法的過程、蒐集焦點形式上的轉變,自從MOMA在1930年成立該組織(MOMA’s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就致力於蒐集圖像、建築攝影為主要展品,而到了1949年工業設計的加入,此團隊就更著重於蒐集其原始的Idea手繪稿以及展現想法的模型。而本次展覽的副標爲:Recent Acquisitions of Architecture,說明本次展覽的用意爲見證現代建築的成長,以及重塑過往的現代主義。在展品的選擇上,選擇的時間軸長度由1971年至2009年橫跨了38年,但呈現其現代主義的變化以及紀錄當年所流行的風格。值得注意的是, 勒柯布西耶的建築思想和以往拒絕擁抱新現代主義思想:呈現的並不是建築,只有風格,宏偉的活在自己的時間內,如今他們只不過屍體。在這裡諷刺地十分切題。由於本展為強調現代主義的演進以及思想上的進化,所強調的爲’’不被建造的優秀概念’’,或者將族群定爲:被稱之爲建築師的現代藝術家。
而在展覽佈置的’’不侵略性’’,使得各展品之間能以呈現自己原有的設計想法,而不致於受強勢展品的牽引。

展品的陳列一直強調設計的過程,例如將草模由第一代排列至最後模型、從草圖進化至草模的修正、以及建築師所嘗試在概念的傳達上所作的努力。令人驚艷的是,本次展覽保存了建築師在理想的層面所作的最大程度,讓最後完稿的作品增加了更多的風味。
MOMA是一個寸土寸金的美術館,能夠收藏並展出的展品某個程度上都曾經帶領了現代主義思潮,而這次的建築展蒐集了近代著名的作品包括:BENZ博物館,新的世貿中心,紐約flatiron大樓,紐約時報的大樓,等等。


展覽分爲三個區塊:
1.Collection in process 2.Young New York architecture 3.Urbinsim
其中以第一個區塊所闡述以及展覽上的意義較為接近展覽主題、強度較強, 而其他部份較模糊,將紐約的建築以及都市建築與現代主義做連結。
參觀完這個展覽,最大的體悟就是當一件作品,在過程中或者是被迫安於現實時,爲一會受保存的僅有其過程中的紀錄而已,而這次展覽旨在放大這塊,不僅僅是展出一個最後結果,乃是將思考的過程一表無遺。最令人欣喜的是,此策展團隊在1949年工業設計的加入,使得收集以及展覽性質上呈現一種思想的水流過程,將觀看者帶到建築師當下思考的時空裡,強調的是在完工前,建築師更美更夢幻的景象,而整個展覽手法不外乎有影像、手稿、草模、海報等等。呈現的不僅僅是一個運動,更是以現代藝術的角度策劃。(MOMA的工作)老師上課起初即說:建築師不須要靠展覽為生,是為了其他的目的而展。 我相信本次展覽強烈的提供了線索,說明了一種風格的流變,思考的進化,並且將其帶給觀賞者新的衝擊。

2011-04-18

s987307林雨潔-Illegal architecture 朗讀違章






違章很有趣,帶有一點反叛的味道卻最接近真實,要說是特色也好、個性也好,重點是,這就是台灣人的生活空間。



為什麼說違章有趣,因為他並不是主流合法的建築物,所以他偷偷摸摸、變化豐富、各具特色、卻又很熟悉,怎麼說熟悉?因為他就是我們的家。





我對謝英俊建築師的作品比較有共鳴,他想傳達的想法很單純:「後巷是住宅的延伸空間,他定位曖昧不明,他涵融了居民們變化萬千的生活型態。」



這件作品我覺得最有說服力的部分是,他選用鋼架系統去搭建,不僅讓這個空間輕巧地存在於巷道的二三樓空間,鋼架造成的視覺效果也跟鐵窗、老舊的水泥外牆、巷道的狹窄挑高空間做完美的融合,綜合上述兩點呈現,違章建築即生活空間。




而上面真的是一個的感覺,甚至說比家更愜意,椅子、桌子、燈、植栽,從旁邊的大樓可以透過樹的縫隙看見這個空間,因為兩邊民宅的牆面與上方的樹做了遮蔽,這裡似乎成了一個獨立的空間,獨立卻充滿了陽光卻又隱密,無怪乎這件作品名為〈後巷桃花源〉



有趣的議題,搭配有趣的展覽。朗讀違章的設展方式直接呈現在所要表達的議題空間中,一比一的裝置,讓人真實體驗作品空間,這個展覽好像不是一個展覽,是一個真實存在並被使用的後巷桃花源。而正是因為它存在於一個生活的空間中,而非一個像MURCUTT輕觸大地建築展的展場,所以能更有說服力,3D的空間給予更奔放的想像,達到共鳴。



當然,文件展可不能少,圖文說明置放搭配現場影片播放施工的過程,整個文件展場走簡潔路線,為了增進大家的互動,現場是一個可以坐下來提供互相討論的場所,想要更進一步討論的,隔壁就是Urbancore Café



我想,這是一個平易近人的小展覽,也許跟所談論的內容就是生活的空間也有關,但我覺得從策展的方式就可以感受的到,策展單位除了注重傳達,也同等注重觀者的理解、感受,甚至更進一步的回應,朗讀違章有兩個對談,就是提供觀展者與策展人、參展人進行直接交流的地方。



又說,其實那兩個一比一的裝置就是策展建築師對觀展者的直接交流!因為兩個作品被擺放在不同的巷道空間,所以要去看下一個作品的時候必須從一棟大樓的屋頂走到隔壁的小巷子的,就好像這整個城市即展場一樣,其實作品充斥在我們熟悉的這個城市,朗讀違章只是一個點醒,從此違 章建築在我們的意識裡有了意義



S987331楊家輔-格蘭‧穆卡特建築展







【輕觸大地:格蘭‧穆卡特建築展】以傳統的建築師個展而言,素材齊全,內容完整。展品從空間照片、構思手繪稿、建築圖面、局部縮尺模型、電腦3D模和記錄片一應俱全。而在實際展場之外也有規劃演講,講師不吝嗇的有澳洲建築學會主席林賽•強斯頓和香港建築大學教授王維仁。展覽沒有出什麼創意的花招,就是讓觀者貼近建築師的作品,了解他"touch the earth slightly"的理念。

令人感到好奇的是”為什麼展出作品只有私人住宅的建案呢?”應該是因為一人建築事務所作品產量相對的少,而建築師又有許多私人住宅建案所致。在2005年建築師本人來台的座談會中,他也說「每件平均約一兩百坪的一層房舍,設計時間約3到5年。」作品少,而每一件都投注大量工作時間和心力。

展品稍嫌不完美的部分是有許多圖都是一張圖交待很多事情,像尺寸、材料、工法…等,在擠了很多資訊的圖面上,單張圖都不能太小,但這次的圖面有些太小,需要很仔細的觀看,對觀者是件吃力的事。


展場空間規劃簡單,而有巧思。展廳地板是淺灰色大理石地磚,周圍展板牆的顏色選用跟地板同樣的淺灰色,融成一體,空間延展性高,似乎呼應著建築師融入自然的創作理念。

展場選在位於地下室的D展廳,由於內部還有另外兩間展出主題不同的展廳,D展廳是一間具有通道性質的展廳。策展團隊巧妙的利用紅白兩個影視盒,分出左右兩條動線,製造動線圈,而中間定義出一個寬敞空間,放置圖集供人翻閱,而動線四端直立的模型箱更暗示出中央的空間。

在圖版的空間配置上,因為有兩個影視盒而增加了牆版面積,因此掛圖可以很從容,像走道上只有一邊的牆掛圖,另一邊沒有,這是令觀者舒適的策略。

2011-04-13

上帝存在于細節之中——觀GLENN MURCUTT建築展之心得






SP99094 蔡承禮

上周六參觀了GLENN MURCUTT名為“輕觸大地”的建築展,展覽主要介紹了Murcutt所設計的小住宅系列,展覽通過通過展板、模型以及影像全方位地展現了Murcutt作為建築大師所體現出的精湛建築技藝以及卓絕的建築態度。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當然是展覽中大量的手繪圖,Murcutt深厚的建築技藝功底便是這樣體現出來的。不禁讓我想起密斯的那句:上帝存在于細節之中。展覽中我發現Murcutt花了大量的功夫在細部草圖的反復描摹之中,這也讓我深感其建築功底之扎實,與現在我們設計追求新異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他的建築仿佛一件件做工精細的工藝品 ,每一個細部都值得細細品味。Murcutt認為:建築是一條探索之旅,創造的過程就是去發現。而繪圖對他而言是重要的媒介。心智還沒能領略,手就已經找到解答。在越來越盛行的電腦製圖的當代,看到刻畫如此精細的手繪施工圖,不禁又要唏噓不已。手繪圖所散髮出的生命力是電腦圖遠遠所不能比擬的。時代會賦予我們一些特質也必將伴隨著一些特質的喪失,對於建築而言作為匠人的那種無聲的躬耕在現世的環境中顯得越來越可貴。我不禁會反思,建築越來越受關注的當下,作秀的成份越來越多。好的建築師善於操控媒體去獲取所謂的發言權,可又何嘗不是被媒體所操控而漸漸忘卻了建築本質上的質樸。


巴拉干說過:若不是以寧靜的心來設計建築,在我看來就是錯誤。當寧靜包含了喜悅,就是終極目標。這也正是Murcutt所追求的。Murcutt說:當客戶在屋裡找到一種平靜,或說他們在屋裡找到一種歸屬感,或說在屋裡有種自由的感覺、有種寧靜,也就是建築物與周遭環境的關係,對我而言很重要。Murcutt強調建築與自然的和諧及永續的發展。他的建築就好像一個幫助人接收自然的容器,在他的建築中你可以感受光、風、氣候、濕度、植物的氣味,這也正應和了他“我們不是去創造而是去發現建築”的觀點。


剛開始看展時,會有種與想像中建築展絢麗、驚艷大相徑庭的感覺,取而代之的是簡單質樸,開始時會有些小失望,當真正瞭解Murcutt之後才覺得這樣的形式是如此的契合。所謂低調中的華麗吧。展覽幾乎都在告訴我們一件事,就是細部的重要性。大量的細部草圖與施工圖,連模型也都是配上施工圖的剖模。Murcutt在用這樣的方式訴說著他的建築精神,好的建築不需要浮誇的外表,應該是與自然和諧統一之中所散髮出的迷人氣質,給我的啟示是:建築這條路任重而道遠,先擺正平和的心態,扎扎實實,方能厚積而薄發。

2011-04-06

Glenn Murcutt 北美館展 文字心得


今天去北美館看了Glenn Murcutt的建築展,Glenn Murcutt是2002 Pritzker Prize 的得主,Pritzker的光環讓我不禁聯想到那些舉世聞名的高大建築案例,或是眾所皆知的建築典例。

但我在Murcutt 的建築中找到了一種平靜,但這平靜的背後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對自然的嚮往與尊重。Murcutt的作品中大多以小型的住宅為主,絕對不隨便的每一個細節才是讓人稱許的地方。這也是為什麼雖然是小住宅,但仍然充滿深度的設計一樣,屋頂的材料,開窗的方向,天光,結構間的關係,住宅空間的省思,動線的設計。每一個作品的介紹一定由當地氣候與溫度開始,然後才會開始敘述業主的想法,最後Murcutt的概念才會在裡面自由的滲透出來,其動作之自然,絕對不會只是隨便做做簡單的田野調查就會有的心得。展場有幾個1:20的細部模型,用透明的壓克力上面印上細部剖面,圖與模型的加成確實增進了效果,而細部的考量與設計的概念相輔相成。幾本在中央的細部書實在也是讓人看的津津樂道,而對於一般民眾也有3D重建的電腦還原可以直接對建築做賞析。這些小案子不論是在森林中的住宅,草園中的渡假小屋或是與城市輪廓相鄰的街屋建築,都無一不表現出充份的與周遭融合的謙卑但卻一點也不失去自我特色。

後來發現Glenn Murcutt的這個展原來是緣自於TOTO集團下面的Gallery Ma所規劃的特展,已經將展出資料集結成書,不過目前兩書在北美館的商店已賣到缺貨,今日無緣帶回,只能上網搜看看了。


Nilton 04/06/2011

TOTO真是用心!